本文目录
春秋有五霸,那么,最先称霸的是谁呢?是齐国的齐桓公,而齐国为称霸而奉行的国策,便是著名的“尊王攘夷”。
何为“尊王攘夷”,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在当时,这实质是一种对政治秩序的整顿。那,齐国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策略的呢?
尊王攘夷
当时,现实中的各诸侯国是相当混乱的,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谁战胜就召开盟会,强迫诸侯国认他为霸主。前720年,齐国齐僖公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为诸侯间互相结盟的开始。
但是,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并不是只有诸多诸侯国的,周朝时期的国际观大体如下:周室认为周王的地位高于万邦,视万邦的总和为“天下”,周室不认为有任何方国与其是对等关系。周朝所能控制与维系的地域范围,被视为周朝的地方势力。但不受控制的范围(如外族方国)则视为“戎狄蛮夷”(这些族群的体制也确实异于周朝)。
现在,周王衰微,各国可能不太尊奉周王,但是对“天下”“诸夏”这个概念还是认,而对于传统周朝控制范围外的“戎狄蛮夷”,各国均没有好感,总体来说:诸侯国虽然争霸,但仍有一定文化上的共通性,也认可对方作为“诸夏文明”的一部分,对于周边异族,则有着共同的排斥和贬低。
注:“诸夏”,诸夏,是指与中原诸侯国,最初周王朝同姓、姻亲与受功的诸侯,后来广义成为中原诸侯国的代称,频繁出现在春秋战国的典籍中。诸国虽尔虞我诈,大一统集团未形成,但也形成了一种“文明共同体”意识
而此时,因为中原混乱,狄戎等四方夷狄入侵华夏,这对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不可接受的,内归内、外归外,对于这些敌人,诸侯需要团结一致,才不会被各个击破,而扛过这个大旗的,就是齐国。
齐国的实力本身算是比较强的,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开国以来,不断东拓打击东夷,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此时齐国也不安分,前717年,齐僖公又与鲁隐公结盟于艾。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多国会盟,平定诸国,成就僖公小霸。
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结束了齐国混乱的国政,在重臣鲍叔牙的建议了,原谅并重用了曾经的对手,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管仲,命其为相。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其实行了著名的“管仲变法”,管仲整顿行政系统以“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建立宫廷官制,以削弱了世卿的统治权力,增强了君主集权,形成了完整的中央政权机构;此外,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备军。
这一套制度使得齐国的内政大为好转,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与强悍的行政能力,齐国的国力大为好转,内政已修,富国强兵,那外交呢?齐国打出的旗号便是“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
“攘夷”,则是打击域外势力(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派兵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可以看出,齐国奉行“尊王攘夷”之策可谓不遗余力,同时,也能看出,齐国通过此策略,确实收获了极高的政治利益,那“尊王攘夷”的实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其实基本没有争议,“尊王攘夷”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维护诸侯国国君与周王间的从属关系;而是借周王的“旗号”抢占大义,发展齐国的势力,以争当诸侯中的霸主,为齐国谋取利益。
打着“仁义”的旗号,占据道德之高地
毕竟,当时环境下,周王虽说式微,但影响尚存,“尊王”属于天下均不敢反对的“政治正确”,尤其对于一些小国来说,奉行周天子权威是无可置疑的(对于小国来说,传统的礼乐制度下,它们还能够生存;但若是彻底礼崩乐坏,它们大概率会被大国兼并,所以天生支持周王);春秋毕竟不是战国,以春秋时期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国家的顶峰也只是“霸”而不能“帝”,原有的政治逻辑是:周王为天下共主,诸侯尊奉,“诸夏”集团中以周王为首,带领大家征讨蛮夷。而先如今周王实力不存,“诸夏”混乱之际,管仲认为齐国应该接下这个担子,虽然基于政治伦理无法取代周王,但也可以趁机填补政治真空,攫取利益。
所以管仲这种策略相当现实,也为齐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威望,齐桓公七年(前679年),在甄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国、遂国、鄣国等小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齐国霸业达到顶峰。
但是,将“尊王攘夷”之策类比成后世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不妥的,齐国的“尊王攘夷”并不是完全将周天子作为“傀儡”,打着其幌子四处征伐,先秦和秦朝之后的帝国体制完全不一样,春秋时代,没有哪个诸侯能想到这一集团能大一统,“诸侯共存”式才是理想型的政治体制,“尊王攘夷”的确有着维护着“诸夏”的文明体系的意味。
也正是因此,“尊王攘夷”之策受到好评,即使是孔子也对管仲评价很高,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是当时北方蛮夷的穿着习俗,孔子的意思是:没有管仲,我们也都会蛮化),对管仲维护了“诸夏文明”有很高的评价;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齐国成为霸主,除了自身的实力外,也是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威望的,其救燕、救邢、救卫、抵御楚人,在中原诸国中俨然“秩序维护者”、“诸夏宪兵”一般,齐国是负责的,于是,天下诸国也认同其宗主地位,毕竟,相当老大,除了硬本事要够,也要立一套大家都认服的规矩才行,“花花轿子众人抬”,过于残暴和背信弃义,即使是成就千古帝业,也是不能长久的,这其中最著名的反例就是后来的秦。
齐国基本还是守规律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攻鲁,鲁败,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应允,并与鲁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发难,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时候齐桓公非常愤怒,想杀掉曹沬并拒不履行承诺,管仲劝说不可,于是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
“桓公後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於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史记》
“尊王攘夷”事实上是基于先秦政治体系下的一种“政治正确”,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进入了大一统集权后,这一词也没有消失,后来甚至演化为具备相当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儒家国度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朝鲜“尊明反清”,日本“倒幕运动”后均打着此旗号。
这其实也反映出,在东亚儒家文化体系中,虽山川异域,虽尔虞我诈,但这些民族都追求一种大众认可其政治伦理的政治体系。
安徽十大历史名人
1、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2、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3、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4、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5、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6、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7、徐达
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得力军事统帅。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攻克平江,灭张士诚。随后与朱元璋手下另一名将常遇春分兵共讨北元,攻占汴梁,在塔儿湾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5万,元将闻之无不抱头鼠窜。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他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朱元璋曾赞他为“万里长城”。
8、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随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一路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都一马当先,屡立战功。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讨伐张士诚时,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随后进军北上,攻克大都,灭亡元朝。常遇春胆识过人,战无不胜,曾说能率十万众横行天下,所以有“常十万”的美名。
9、鲍叔牙
鲍叔牙(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向齐桓公举荐自己的挚友管仲。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成语“管鲍之交”。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
10、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
吕不韦不是秦始皇的父亲,有下列原因:1、血统上不可能造假。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时期,统治阶级除了周天子还有很多诸侯,诸侯的继承者必须是血统纯正的嫡子。
2、怀孕进质子府不可能。秦始皇生父子楚(原名异人),虽然秦国被囚禁在赵国的质子中,但他的身份却是王子、贵族的上层阶级。
除了在首都的自由,其他的生活质量也比较高。虽然秦始皇的生母是吕不韦送的,但是进入质子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几乎是不存在的。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管仲读音为[guǎn zhòng]。
乐毅读音为yuè yì)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本文由86886游戏教育网于2023-10-24发表在86886游戏教育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hushan.86886.wang/moyu/780.html